本文首发于中国日报

Illustration of man and woman with leaf design including train and ship

未来十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成为最重要的全球融资发展领域,该倡议促进了亚洲、欧洲和非洲数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既涵盖低收入国家,也涵盖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如印尼、印度、越南和巴基斯坦。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基础设施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全球经济与气候委员会(Global Commission on Economy and Climate Economy)近期指出,基础设施为核心经济活动提供支撑,是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对于减少贫困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获取基本服务、医疗、教育和工作机遇,同时提高人力资本和生活质量。

基础设施也会对气候变化应对产生深远影响。现有基础设施存量及使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0%以上。因此,“一带一路”投资方向尤其重要,当今的投资决策要么将锁定气候智慧型、包容性增长路径,要么将锁定高碳、低效和不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2017年5月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一带一路”参与国往往请求中国对传统基础设施项目给予融资和技术支持,截至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投资还没有完全符合上述愿景。我在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同事们分析了2014-2017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和交通领域开展的投资,发现其与各国政府在气候计划中提出的低碳优先发展政策尚不吻合,大多数投资用于为“一带一路”国家的化石燃料项目提供融资。

将愿景变为行动的机遇

中国即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面临机遇,将绿色“一带一路”愿景转化为具体行动。

中国如何加速向这一方向转变?

首先,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可帮助“一带一路”国家识别与本国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符的投资。许多“一带一路”国家的国家气候计划蕴藏着规模巨大且具盈利潜力的低碳投资机遇。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们分析的31个“一带一路”国家实施可再生能源承诺就需要至少4700亿美元。

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估算,17个“一带一路”国家的交通领域低碳机遇达2.4万亿美元。许多国家有望在巴黎协定下国际社会达成的2020年期限之前,完成对国家气候计划的更新和提升。中国和其它各方可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帮助这些国家提升必要能力,将气候计划转变为银行和其他全球投资者的投资机遇。

对绿色发展更加重视

其次,世界各国正在期待中国政府是否将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更强激励,支持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政府可通过改善政策和监管环境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商务部目前正在制定的境外投资法草案将释放政策信号,鼓励开展低碳跨境投资。

即将成立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Coalition for Green Development on the Belt and Road)将提升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及对其的关注度,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深化合作。

此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或可制定内部指南,鼓励资金投向更具可持续性的项目。转移投资方向的经济理由日益明显——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产生的效益往往高于其成本,在考虑更广泛的健康和社会影响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高质量数据助推有效决策

第三,随着“一带一路”投资的透明度、协调水平和报告方式不断完善,各国追踪和了解投资方向的能力将不断提高。如果缺乏投资流动数据,就难以推动投资向更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转移。全面而高质的数据能够提供参考,推动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投资决策。

“一带一路”倡议有潜力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该倡议促进长期广泛发展的能力取决于其环境保护能力。中国在推动国内生态文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大国,积极应对国内空气污染并大力发展电动汽车。

通过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中国也将为国际投资树立有力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