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市政厅)

本文系《营造•动与静:打造以人为本的TOD公共空间》系列文章第七篇。该系列共七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出品,通过介绍国内外轨道TOD公共空间的实践案例,旨在说明,当今的TOD规划除了刻意追求建筑与规划叹为观止的形式效果外,更应考虑“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日常琐碎的需要”。在扬•盖尔提出公共空间概念45年后的今天,场所营造以及城市街道更新,在很多国家正如雨后春笋般掀起一场“公共空间革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城市也能让这一概念得到实践与发扬。

世界资源研究所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环境智库。在城市规划和交通领域深耕数十年,有着丰富成功的实践经验。其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工作依托位于美国、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家的经验积累,以及与各国地方和国家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商业机构的紧密战略关系,以成功的试点项目、扎实的政策研究和广泛而有影响力的能力建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动地方、国家以及全球层面的可持续交通发展。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下属的“智库和市民社会项目”小组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世界资源研究所自2012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最佳环境类智库,并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获得全球能源与资源政策类智库第二名。

地铁的人文艺术之美

伦敦和纽约的地铁系统拥有世界上最成熟的运营经验,也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伦敦将地铁站点看作“社区的中心,是改变地区的力量,激发社区潜力,促进经济发展,并将社区居民与城市联系起来“[ Transport for London, Station public realm design guidance, August 2015.]。有趣味与特色的站点以及公共空间,是伦敦市民日常生活的点缀,也是城市形象、历史与文化的重要部分。

同样,纽约将地铁站点周边的特色设计看作提高旅行质量、建立市民归属感和地铁文化营造的重要手段。纽约交通局于1985年特别成立了“艺术&设计“项目组,统一管理和支持公共交通,尤其是地体站点与周边地段的场所和艺术设计。

King's Cross Station Extension Hall

图1 国王十字车站扩建大厅

不仅是伦敦和纽约,巴黎、斯德哥尔摩等城市,也都通过设计和艺术的方式,提高地铁站点的辨识度与场所感。

策略一 与地标式建筑的联系

伦敦交通局认为,地铁站点周边的地标式建筑,能通过提升地区的文化形象,增加站点的场所感,并提升本地的经济活力。因此,伦敦地铁站点在建造中,不但注重在重要地标式建筑周边增加站点出入口,也努力通过优秀的建筑设计使站点本身成为场所地标。

如今,伦敦的270个地铁站点中,有71个站点建筑由于其本身优秀的设计和历史价值,被纳入英国特殊建筑和历史遗产法定列表(Statutory List of Buildings of Special Architectural or Historic Interest,也就是英国的保护建筑列表中在列的建筑物)。地铁站点在建设初期,伦敦交通局有意识地将出入口设在地标建筑内部,其后,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5个地标性建筑被列为保护性建筑,形成了伦敦地铁特有的文化特征。

案例一:作为地标性建筑的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站

作为伦敦地铁的管理方,伦敦交通局将全伦敦的地铁站点按照功能分为四类:交通门户(Gateway Station)、目的地(Attractor Station)、都市枢纽(Metropolitan Station)和本地中心(Local Station)[ Transport for London, Station public realm design guidance, August 2015.]。

其中,交通门户作为区域性、国际性铁路线路进入城市的门户站点,往往成为本地的地标性建筑和综合服务中心。作为欧洲之星在英国的终点站,以及英国区域铁路在伦敦的主要车站,国王十字车站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伦敦尤斯顿地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

2006年,国王十字车站周边21公顷的地块再开发方案得到许可,伦敦近年来最大规模、最成功的城市再开发进程启动。2012年,国王车站扩建工程完工,国王十字车站地图再次成为伦敦发展的热点地区。

The square in front of the remodeled King's Cross St Pancras Station

图2:改建后的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站前广场

案例二:地铁出入口设置于历史保护建筑的银行及纪念碑站(Bank and Monument Station)

位于伦敦金融区核心的银行与纪念碑站,是伦敦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其中银行站于1900年代通车,得名于紧邻的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当时的银行站在英格兰银行和邻近的伍尔诺斯圣马利亚堂的建筑中都设置了出口。1950年, 英格兰银行与伍尔诺斯圣马利亚堂(Church of St Mary Woolnoth)被列入英国特殊建筑和历史遗产法定列表中的一级保护建筑[ From 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 (NHLE) database],银行站也成为为数不多的在保护建筑中拥有出入口的地铁站点。

The Bank and the Monument stand at the entrance and exit set by the Bank of England, a historic building

图3:银行与纪念碑站在历史建筑英格兰银行设置的出入口

策略二 结合场所文化特征的站点与外部空间设计

伦敦和纽约的多个地铁站点均针对本站文化特征,进行了场所艺术设计。比如,伦敦贝克街站有福尔摩斯剪影的墙贴、纽约多个地铁站的艺术内墙。这些特色化的设计不仅包括内墙装饰,还包括门窗、海报、售票机、室外装置的设计。为此,两个城市的交通局均成立专门的艺术项目团队,运营和管理地铁室内外的艺术设计,通过与艺术家合作的方式,将新的元素引入地铁与周边空间中。

Art wall in London subway station


图4 车站内的艺术墙

Design of the facade of Edgware Road Station in London

图5 伦敦Edgware Road 站外立面设计

The underground entrance design of New York 34th Street-Hudson Gardens Station "Funktional Vibrations" (Funktional Vibrations)

图6 纽约34街-哈德逊花园站的地下入口设计《反函数的变化》(Funktional Vibrations) 

策略三 引入多方群体的文化艺术项目

案例一:伦敦沿维多利亚地铁线举办的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下划线”(Underline)

“下划线”(Underline) 是伦敦交通局于2015年7月发起的围绕维多利亚地铁站的系列文化活动。伦敦交通局负责艺术设计的团队认为,作为伦敦第一条现代化地铁和市中心最繁忙的一条地铁线,维多利亚地铁与沿线的社会、历史和城市空间之间有特别的联系。为了加深和强化这种联系,Underline与维多利亚线沿线的文化艺术组织合作,针对社区的需求和艺术家的特点,举办多种社区活动。活动内容涉及维多利亚线历史遗产探访、放演艺术家为维多利亚线创作的电影与音乐、帮助居民了解维多利亚线建设的社区工作坊、学生创作与展览。包括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师团体、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在内的多方群体参与到了其中。

A series of community art events around Victoria Metro Station

图7:围绕维多利亚地铁站举办的系列社区艺术活动

案例二:纽约的地铁音乐季活动(Music under New York)

纽约的地铁音乐季(MUNY)是纽约交通局艺术与设计项目(MTA Art&Design)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这一项目自1985年开始试运行,1987年成为正式项目。根据统计,现有超过350名音乐家和乐队参与到MUNY项目中,在纽约交通系统指定的30个地点,提供每年超过7500场的大小演出。演出涵盖小提琴、大提琴、爵士乐、民谣等多种音乐类型。很多著名的音乐剧演员、歌手、歌唱家都曾经是MUNY项目的在列艺人。

New York Subway Music Season (MUNY) logo


图8:纽约地铁音乐季(MUNY)标志

每年春天,MUNY项目都会在纽约中央车站举办“试听会”,音乐人和艺术家可提前申请,加入到MUNY项目中。在2014年春季的“试听会“中,MUNY项目与一家著名的设计公司合作推出了新的项目标志,这一项目也成为纽约地铁中最受欢迎的艺术活动之一。

New York subway music season performance scene


图9:纽约地铁音乐季活动表演现场

策略四 专业项目团队与可持续资金来源

伦敦和纽约都为设计与文化项目成立了专门的团队。以伦敦为例,交通局成立了城市设计团队,负责与地铁站点相关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审查,制定空间设计导则,提供政策建议等,城市设计团队同时负责地铁站点历史遗产保护,并与伦敦城市设计管理部门交涉。伦敦交通局的地铁艺术(Art on the Underground)团队,则负责运营、管理地铁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纽约地铁的文化与设计相关活动,则全部由纽约交通局艺术与设计(MTA Art & Design)团队负责。

根据具体项目内容不同,这些营造活动资金来源多样:地铁站点建设相关的经费主要来自城市财政与开发商投资;遗产保护类项目资金来自遗产保护委员会与保护组织;文化艺术类公共项目,其资金来源往往是公共财政、文化艺术类基金等多种组合。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地铁的文化基础,纽约和伦敦都建立了自己的地铁博物馆和商店,地铁相关的周边产品销售也为空间营造带来了额外的资金支持。

经验与启示

不管是伦敦还是纽约,地铁的文化与艺术特色的营造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地铁空间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身,就是城市一道吸引人的风景线,也是城市特色的一部分。这种营造的方法也逐渐被世界其他城市学习借鉴。总结来看,纽约与伦敦的成功可概括为几方面内容:

➤保存文化与艺术的多样性:“好”的艺术与场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没有统一的标准。

➤空间品质与使用优先:城市设计与建筑质量,乘客日常使用的舒适、高效、便捷是营造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公众的力量:公众、社区成员不仅是空间使用者,也是创意和实施的贡献者。

➤包容性:文化与艺术不是为特殊群体服务,而是让每一个地铁的使用者得到更好的空间体验。对自发性活动的准入,为不同的群体保留空间中的位置,如向街头艺人、小商贩等提供有效的支持与管理,是保持公众性和多样性的关键。

作者简介:

陈立群,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师,场所营造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特聘讲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心理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硕士。场所营造实验室(Crowdsourcing Placemaker,CSP)是一个致力于借助公众、社区及多元主体力量,通过众包式/参与式规划营造更好公共空间的非正式研究和实践团队。CSP此次与WRI合作,共同完成了本系列文章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