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CHEN/CHINA DAILY

SONG CHEN/CHINA DAILY

本文首发于中国日报

 

7月26日至28日,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前会晤在罗马举行。这次会议被称为“人民峰会”,以线上+线下方式,将此前相互脱节的利益攸关方聚集在一起,为可持续的、公平的粮食系统规划了图景,并指明了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道路,为将于今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正式会议提出了重要建议。 

经过三天的全体会议、小组讨论等系列活动,会晤提出了以下几个重大主题:需要国家领导行动的行动方案,需要创新和可持续的融资,需要打破隔阂加强合作。改造全球粮食系统的决定和具体行动备受关注。 

中国仅用世界8%的耕地和5%的淡水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中国保障了其人口的粮食安全和多样化消费,减少饥饿和营养不良,下一步还需要解决肥胖和与饮食有关的非传染性疾病、环境退化、污染和不平等问题。这些都为全球粮食系统转型的国家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世界可以从中国的粮食系统转型中学到什么呢? 

首先,中国有一套综合统一的粮食安全战略。它创造了一个连续的政策和投资环境,将农业生产率和人口营养视为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部分。 

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粮食制度转型的开端,它推动了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增加了粮食供应。随后,80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和90年代的农业贸易改革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和整个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国将居民和环境健康纳入其发展议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反食品浪费法等相继出台,旨在升级公众消费意识,推动低碳发展,倡导健康均衡饮食,严守食品安全,防止环境退化。 

第二,财政和投资是任何成功的粮食体系转型的关键。光有政策是不够的,中国还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技术研发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以改善粮食可及性,拉动非农就业,提升农业韧性。此外电子商务帮助小农户克服了市场准入障碍,中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导地位不容小视。

但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中国的粮食系统仍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生产率增长放缓、微量营养元素持续缺乏、肥胖和超重人口迅速增加、与饮食有关的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医疗费用高企、自然资源退化、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粮食进口增加,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压力,正在挑战中国提供安全、健康、可持续食品的能力。 

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威胁,今年的诸多极端天气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已作出重要承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应该改变现有的粮食和土地使用方式,并在未来制定任何排放政策时将这些问题纳入考量。研究表明,向更可持续、更健康的饮食转变,到2030年可使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8%至25%。 

在中国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其粮食系统也需要彻底改革。中国应在四个方面进行战略性转变。 

一是把研发重点放在能够减少农业碳足迹、提高生产力、确保土壤健康和增强营养的技术创新上,其作用不仅在于提高产量。到2060年,通过改良作物和牲畜品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望分别减少7至16个百分点和9至23个百分点,并提高作物抗拒自然灾害和病虫的能力。 

二是改革农业补贴,加强全球政策协调。不适当的补贴损害了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应采取新措施,增加对营养、健康和可持续粮食供应的财政支持;同时可以对不健康、不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征税,这些资金可用于支持粮食系统的可持续转型。 

三是停止“单打独斗”,进一步整合多部门行动。可持续发展、健康、营养、平等和人民生计是不可分割的。各机构、各部门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共同采取行动来应对这些挑战。 

最后,要推动民众行为方式的改变。必须指导消费者采取健康和可持续的饮食,包括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的消费,减少精制谷物、高度加工食品、糖、盐和红肉的过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