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
世界资源研究所通过博客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
如需转载,请与我们的传播主管 田甜 (tian.tian@wri.org) 联系
-
作者 -可供浪费的时间和粮食已经所剩无几
2050年前,如何在支持农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为全球近百亿人提供所需的粮食,这是21世纪上半叶的重大挑战之一。
为此,世界资源研究所报告《创造可持续粮食未来》(Creating a Sustainable Food Future)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是该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
除了二氧化碳,其他温室气体也值得在NDC里拥有姓名
当人们谈论气候变化时,一般总会想到是由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 但是二氧化碳并不是唯一需要控制的温室气体。 甲烷,氧化亚氮和氢氟碳化合物等气体对气候升温的作用也很强劲。 例如,以一百年为单位,由泄漏的天然气和源自农业以及垃圾填埋场的甲烷造成的地球变暖强度是同等量二氧化碳造成强度的28倍。
-
从四个方面看澳大利亚山火及其对森林的影响
澳大利亚山林大火是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火灾。这次大火已经烧毁了数百万英亩土地,致使空气污染达到危险程度,造成近9万人流离失所、10亿只动物死亡。全球森林观察火灾监测和预警系统(Global Forest Watch FIres)展示了澳大利亚火灾情况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
作者 和 -八亿人口受海岸洪水影响,城市蔓延成风险催化剂
-
作者 -中国需防范四大风险,遏制煤电产能继续扩张
从上周开始,当临时转场西班牙的联合国气候谈判第二十五次缔约方会议(COP25)备受全球关注之际,关于中国煤电新增装机的消息也占据了全球头条新闻:据《全球能源监测》报道,从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中国煤电在10亿千瓦的基础上新增加了4300万千瓦装机,此期间全球其余国家则共计减少了800万千瓦的煤电产能。这一增一减,招致了圈内对中国低碳进程和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头羊角色的质疑。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也是在此期间,尽管中国的宏观经济持续高企的势头转为下行使得用电需求增速走低,而中国风电及太阳能发电装机强势新增了8500万千瓦,且反观中国政府承诺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NDC)目标进展,到2018年,GDP碳强度比2005年减少了45.8%,已超额实现了40-45%的目标;非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总量中比例已达到14.3%,到2020年实现15%的目标已无悬念。
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中国除了面临贡献全球的实现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之外,还必须考虑当前的发展路径是否符合最经济高效和可持续的路径。 煤电在短期内如此扩张,势必削弱了中国"生态文明"的愿望,并增加了未来几十年中国能源经济的锁定成本,也将对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能源发展目标造成负面影响。
-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惠及世界
转载自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专访: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惠及世界——访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主席马尼什·巴普纳
世界资源研究所执行副主席兼常务董事马尼什·巴普纳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积极倡导并推动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远见令人钦佩。他指出,贯彻相关承诺将惠及中国、“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
巴普纳说,可以看到,中国认真对待相关承诺。中国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文件展现了与伙伴国家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这些愿景正逐渐化为行动。
在本月25日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之路分论坛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正式成立,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打造了政策对话和沟通平台、环境知识和信息平台、绿色技术交流与转让平台。世界资源研究所受邀参加了该分论坛。
-
作者 -对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三条建议
本文英文原文载于《中国日报》
未来十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成为最重要的全球融资发展领域,该倡议促进了亚洲、欧洲和非洲数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既涵盖低收入国家,也涵盖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如印尼、印度、越南和巴基斯坦。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基础设施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全球经济与气候委员会(Global Commission on Economy and Climate Economy)近期指出,基础设施为核心经济活动提供支撑,是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对于减少贫困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获取基本服务、医疗、教育和工作机遇,同时提高人力资本和生活质量。
基础设施也会对气候变化应对产生深远影响。现有基础设施存量及使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0%以上。因此,“一带一路”投资方向尤其重要,当今的投资决策要么将锁定气候智慧型、包容性增长路径,要么将锁定高碳、低效和不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
作者 和 -“新出行”革命即将到来
(英文原文原载于汤森路透基金会网站)
从网约车到自动驾驶汽车,“新出行”服务的涌现令交通领域迎来令人兴奋的时代,但这场出行变革是否能惠及所有人?
去年全球共推出了300多项共享单车服务;优步(Uber)、滴滴出行等网约车服务每天提供4500万次出行;在一些条件允许的城市,电动摩托车占短途出行比重不断上升;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日新月异。
上述所谓“新出行”服务和技术不仅出现在富裕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也正在展现这一趋势。
这是令人兴奋的时代。
此时,政府不能袖手旁观,而应确保这一新出行革命能使人人受益。
电动、自动驾驶和数据驱动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城市的自身面貌。这些变化会带来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车流、碳排放和污染,并缩减汽车所需的道路空间。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小巴和其他辅助客运系统承担了人们50%至90%的出行。内罗毕、阿克拉等城市的数字地图项目表明,我们可对上述传统服务进行整合和优化,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并减少拥堵。
不过,新出行技术也会带来负面效果,例如:人行道过于拥挤或安全性下降、未使用的共享单车和摩托车堆积如山、道路车辆增加,甚至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等。
-
作者 -中国愈加重视发展电动汽车
(作者:Andrew Steer,世界资源研究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本文首发于世界经济论坛网站)
通常,某个国家实施的气候友好型的政府政策很难对全球公司产生连锁反应,不过,中国宣布的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就产生了这种影响,中国计划于2020年前将新能源车的年销量提高到20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车年销量的40-50%。
去年,在中国发布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后的短短48小时之内,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和福特(Ford)就宣布启动大型电动汽车项目。通用汽车计划于2030年前推出20款新型电动汽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于2018年4月生效。
当然,中国不是唯一一个希望提高电动汽车比重的国家。过去三年,20家汽车生产商和20个国家已制定电动汽车发展目标。现有电动汽车数量是2015年的两倍多,是2013年的六倍,2018年9月全球共有40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投入使用。
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的各级政府都已认识到,电动汽车有利于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加强能源安全、提高本国的行业领导力,因此都在积极发展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