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
世界资源研究所通过博客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
如需转载,请与我们的传播主管 田甜 (tian.tian@wri.org) 联系
-
作者 , 和 -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三大看点
在许多人眼中,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将是2015年以来最为重要的气候谈判。 2015年,196个国家通过了标志性的《巴黎协定》,共同描绘出零碳未来的愿景。今年的气候大会将成为促进各国就《巴黎协定》实施规则达成一致,从而将愿景转变为现实、并开启更有力的气候行动的重要时刻。
推进《巴黎协定》从未如此重要。此次气候大会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1.5摄氏度特别报告之后举行,释放出清晰信号,即未来十年,我们必须在多个领域推动巨大变革,才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之内。气候影响的迹象日益增多——从加利福尼亚的山火悲剧到太平洋肆虐的台风——全球对气候影响的意识不断增强,将推动各国领导人增强果断行动。倒退是绝不应该的,不作为则会造成巨大损失。
幸运的是,IPCC特别报告也重点介绍了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气候行动机遇。这些信号进一步证实了2018年新气候经济报告(New Climate Economy report)的结论,即到2030年,气候行动将产生26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现在我们面临的不再是经济发展和气候行动二选一的问题,而是可以两者兼顾。
-
作者 -IPCC1.5度特别报告八大要点
虽然《巴黎协定》的所有缔约国均承诺,要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至2摄氏度(2.7至3.6华氏度)以内,但仍有一些重大问题亟待解决:全球如何实现上述控制升温目标?如果无法实现,会有什么后果?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依托全世界优秀科学家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于近期发表研究报告。约100位科学家分析了如何实现全球升温1.5摄氏度的目标以及升温带来的影响。
以下为IPCC报告得出的八个重要结论:
1.实现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标,需要进行重大和迅速的变革
-
作者 , 和 -中期选举结束,美国气候问题何去何从
(本文撰写于美国时间11月8日)
本周,气候变化是美国中期选举的选票议题之一。选举结果喜忧参半,但为今后两年乃至更长时间内提升气候行动留下回旋空间。
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以来,全美各州、各市和私营部门就扛起了领导美国气候行动的大旗。气候行动的支持者们在11月6日中期选举中获得了一些关键胜利,这将推动更多的州加入清洁能源发展行列。一些竞选提案请选民直接决定重大气候和清洁能源政策问题,结果也是喜忧参半。美国众议院构成发生变化,也为影响联邦政策带来了新机遇。
十位新当选州长的竞选议题包括清洁能源和气候行动等,此外,共有23个州的州长准备采取措施减少排放,这23个州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美排放总量的40%。
在这一政治背景下,明年美国有五大气候热点问题值得关注。
1.新国会是否能够促使特朗普政府放缓气候保护倒退行动,甚至找到办法通过重要立法?
-
中国分布式光伏:发展与挑战
2010年以来,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增长率达40%。中国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自2015年起,中国的光伏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
截至2017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30吉瓦,是三峡水电站的近6倍,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提前两年实现了2020年光伏发展目标。
中国分布式光伏的增速远远快于大型太阳能电站。(分布式光伏是指在用户所在场地或附近建设安装、运行方式以用户端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的规模较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接网电压等级在35千伏及以下)。2017年中国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19.4吉瓦,比前一年高出3.6倍。2017年,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达137亿千瓦时,足以供北京所有家庭使用7.5个月。截至今年6月底,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占中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7.1%。
-
拥堵收费民意知多少 ——北京市拥堵收费政策民意调查结果
近年来,北京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总量飞速增长,出行需求持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峻。2017年北京机动车驾驶员工作日平均拥堵持续时间(包括严重拥堵和中度拥堵)为2小时40分钟。北京每一位通勤者每月平均因交通拥堵造成的时间损失达1075元人民币,占月平均工资的12.7%。拥堵所带来的城市病及环境问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健康、安全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交通领域污染排放是全市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2017年移动源对北京本地大气PM2.5的贡献比例高达45%。
-
作者 -《中国日报》:海绵城市融资的中国经验
本文英文原载于中国日报非洲版
绿色债券可用于促进社会资本投入具有韧性、以自然为本的项目。
中国的海绵城市项目为缓解城市排涝及洪水管理挑战提出了一剂良方。然而,为海绵城市项目中以自然为本的基础设施提供融资远非易事。近期,中国政府对滥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强了审查,可能会制约社会投资这一海绵城市项目的潜在融资方式。但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可能会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诸多新机遇。
传统城市的道路、建筑、人行道均为不透水的硬化结构,对自然水循环造成干预。与传统城市不同的是,海绵城市模仿并支持自然水循环。海绵城市采取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人工湿地、透水性铺面等——从而实现雨水天然积存、减缓径流、雨水过滤。
这些水可对地下水含水层进行补给,或被储存供未来使用。以自然为本(即“绿色”)基础设施方案能够发挥许多与传统(即“灰色”)基础设施项目一致的功能,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绿色基础设施更具成本效益。因为下水道、混凝土渠道、管道排洪系统、水泵和处理厂等灰色基础设施往往功能较为单一,而绿色基础设施则能产生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协同效应。
-
作者 -继塑料垃圾之后,接下来该向食物浪费宣战了
上周,我去了一家只提供纸吸管的餐馆用餐,去了一家鼓励使用环保袋的商店购物,还与好几个朋友谈到如何限制家中塑料垃圾的数量。看来世人终于觉醒,意识到我们丢弃的塑料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人们对于塑料垃圾的态度和行动转变如此迅速,令人不可思议。那么,在同样紧急的食品垃圾问题上,我们能否促成类似的迅速转变?
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食物被丢弃或浪费。它们或在地里腐烂,或在运往市场的途中损失、或被扔进垃圾箱。与此同时,全球仍有8.15亿人在忍饥挨饿,全球每年因食物丢弃和浪费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9400亿美元。另外,食物分解也是地球变暖的元凶之一。塑料袋和塑料瓶会造成海洋污染,食物浪费虽然不会造成这种令人忧心的画面,但也造成了实际危害。假如将食物损失和浪费视为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是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全球制定了在2030年前将食物浪费减少50%的宏伟目标。实际上,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接近这一水平,这说明人们对待食物的态度必须发生革命性转变。如果食物未被消费,就会成为垃圾,将对人类和地球产生非常实际和有害的影响。
-
作者 -人类为气候变化付出的代价
英文原文载于《新闻周刊》(Newsweek)
家园意味着稳定和安全,是家人共同为富裕兴旺的生活而努力的地方。然而,随着气候变化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不断上升,家园带给人类的温暖感也面临消失的风险。
去年,南亚肆虐的洪水造成超过1200人丧生,并使2000万人受灾,其中包括680万名儿童。孟加拉、印度和尼泊尔约有1.8万所学校受损,洪水退却后的很长时间内,数十万儿童的教育面临威胁。
2017年也是美国天气灾害损失十分惨重的一年。仅在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两州,哈维(Harvey)和艾尔玛(Irma)飓风造成的损失就接近2000亿美元。加利福尼亚山火造成的财产损失则高达650亿美元。
不幸的是,初步预报显示,2018年大西洋地区飓风季节的飓风情况很可能会超过平均水平,这对于去年风暴灾后仍然在重建的地区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有些地区的民众缺乏重建所需资源,加之缺水和作物歉收等缓慢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内部气候移民的数量将显著增加。专家预计,如果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各国国内气候移民数量将超过1.4亿人。其中约一半以上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
作者 和 -从中国到哥伦比亚:设计让街道更安全
2015年,国际社会作出承诺,到2020年将道路伤亡人数减少一半。但是城市街道仍不安全。全球每天道路交通死亡人数超过3200人,而且随着道路车辆的增长,到2030年,这一数字还将增加三倍。此外,全球还有2000万至5000万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受伤并因此留下终身残疾。
道路事故产生巨大影响,包括经济生产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等。意料之中的是,街道网络设计不良的城市遭受的损失最为严重。实际上,90%的道路交通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幸运的是,全球正掀起一场运动,在道路车辆和城市居民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如何为所有道路使用者设计街道。
以前只有阿姆斯特丹或哥本哈根等少数欧洲城市注重提高街道环境安全,过去40多年中,这些城市已将优良设计付诸实践。如今,全球城市都在改良街道设计。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巴西、哥伦比亚和印度的五个城市如何改变人们体验城市生活的方式。在布隆伯格慈善基金会全球道路安全倡议(Bloomberg Initiative for Global Road Safety)框架下,每个城市都在采取创新、基于实证的设计干预。
-
作者 -全球国家气候行动一年回顾:七大要点不容错过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被誉为全球抗击气候变化行动的转折点。那么,各国是否对该协定作出了积极响应?
简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回顾了过去一年各国发布的重大政策或承诺,发现各国都在强化气候行动,包括制定更大胆的减排目标、保护森林、逐步淘汰燃煤电站等。上述措施为各国及各企业、城市及省州在2020年前提高雄心水平,从而达到巴黎协定规定的升温不超过1.5至2摄氏度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现将各国/地区重大政策或承诺简要回顾如下:
1.制定更大胆的净零排放计划
新西兰的新总理承诺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这一目标很快将纳入新制定的国家气候法。英国在向联合国递交的报告中称,将通过立法制定净零排放目标,为国家的前进方向提供法律保障。英国商业、能源及工业战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and Industry Strategy)国务部长克莱尔·佩里(Claire Perry)还称,英国将请独立运营的气候变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提供建议,确保英国长期气候目标符合巴黎协定下升温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