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4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简称“上海国际碳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圆满收官。这是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成功搭建了全产业链各类市场主体合作交流的公共平台,推动碳中和相关技术推广应用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可持续投资部主任苗红出席了毕马威中国在此次大会上举办的“气候投融资、碳交易、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主题圆桌论坛。她表示,将ESG因素嵌入投资决策,践行可持续投资或负责任投资理念,是企业及机构投资者推动更广的社会层面低碳转型、实现积极影响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识别可持续投资相关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预判对应的潜在风险,量化并评估其对企业所带来的真实价值,有助于中国双碳目标实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圆桌讨论:如何衡量评估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价值和收益

圆桌讨论:如何衡量评估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价值和收益 | 图源:KPMG

 

“双碳”愿景之下,多方发力加速中国ESG行动

在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及“双碳”目标的驱动下,自2018年A股正式被纳入MSCI指数以来(所有被纳入MSCI的上市公司都需要接受其ESG评级),中国相关政府管理机构及金融机构出台了多项针对企业ESG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01 监管层面

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国资委等政府监管部门陆续出台多项ESG信息披露相关要求:

  • 证监会:2018年修订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1],要求上市公司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披露环境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
  • 生态环境部:2021年颁布《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2],要求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污单位、上市公司、发债企业等强制披露包括碳排放信息在内的环境信息;

  • 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3],要求金融机构披露环境相关信息;

  • 国资央企国务院国资委在2008年便发布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4],要求央企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近年来,ESG逐步成为整个资本市场重点关注,国资委于2022年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5],明确提出力争到2023年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下一步国资央企在ESG治理方面及风险防范方面将进一步扎实工作,也在开展信息披露标准的制定工作。

02 市场层面

各大证券交易所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持续发布与修订ESG相关准则:

  • 深交所:2022年提出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的上市公司将加分[6];

  • 上交所:2022年要求科创板公司应当披露ESG信息[7];

  • 港交所:将ESG信息披露范围扩大至所有上市公司,并提出着重将气候披露标准调整至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框架及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ISSB)新标准一致的态度与决心。

03 项目层面

不仅仅是企业层面,中国也正在推进项目层面的ESG监管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当前中国正在稳步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项目层面环评中增加碳排放评价及能评中增加碳评内容是实现转变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投资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推行项目ESG评价,2022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8],要求针对民间投资探索开展投资项目ESG评价;同年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9],要求在能评报告中核算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指标,并提出降碳措施;

生态环境部则从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角度出发,在河北、吉林、浙江、山东、广东、重庆、陕西等七地的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中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研究制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及水平评价标准等[10]。同时生态环境部也针对钢铁/焦化、现代煤化工、石化、火电等四个行业发布了新的环评审批原则[11],增加了碳排放影响评价内容。WRI合作伙伴:针对此文件在內蒙古开展了现代煤化工行业的相关试点研究工作;

WRI目前正在支持合作伙伴开展项目层面ESG评价(碳评价)相关研究以期细化项目层面全生命周期流程的ESG评价,尤其是E中的碳评价指标颗粒度,完善核算方法,探究项目层面行业指导标杆值。

  •  

中国企业信息披露初见成效,但也面临内外双重风险及挑战

从中国本土ESG监管体系来看,尽管以国务院国资委、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ESG相关监管部门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不断陆续发布ESG信息披露相关要求,但仍然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中国本土ESG信息披露缺乏法律强制性约束效力。不同于欧盟等地已针对ESG信息披露立法,中国尚未针对ESG管理立法,已出台的相关准则没有法律强制性。

二是且各类本土标准指引层出不穷,“各说各话”。随着ESG浪潮来袭,中国本土各个标准制定团体都在积极发布ESG相关标准指引,然而直接规范指导企业ESG工作的国家标准尚属空白。以上市公司为例,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企业在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没有提到碳信息披露要求,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中则要求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

三是本土披露指引中披露指标颗粒度较粗。针对相关指标,尤其是不同范围碳排放数据、碳中和目标等量化指标的披露要求较为缺乏。例如,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中要求企业披露碳排放信息,但并未指明是披露碳排放总量还是强度,以及何种范围的碳排放信息。

上述问题导致中国企业ESG信息披露仍存在主动性自愿性不足、质量不高、数量不全的现象。

从逐渐严格的海外ESG监管规范来看,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的道路上将面临更多的约束与挑战。

从欧洲市场来看,2022年年末,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正式生效,这是欧盟首次以立法形式要求企业披露环境和社会信息。对于中国准备赴欧盟上市、已在欧盟上市、或在欧盟有经营实体或子机构的公司而言,均属于CSRD法令涵盖范围内,都要按要求披露其范围1、2、3温室气体排放与排放总量,不满足法令披露要求的中国企业或将会受到上市终止、业务暂停、订单大幅下降、企业形象声誉受损等不利影响。WRI观察发现,在已经在欧洲完成上市的中国企业中,20%没有发布社会责任报告,40%尚未披露任何碳排放信息;在拟赴欧洲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中,ESG信息披露缺口更为严峻,近一半的企业没有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超过80%没有披露碳排放信息。

从美国市场来看,202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发布气候信息披露法令提案,要求所有在美上市公司披露范围1、2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排放量重大或该公司针对范围3的温室气体设定了减排承诺的情形,则需披露范围3)。

与此同时,更高质量、更大范围的信息披露要求,包括引入第三方独立鉴证等,也会显著增加企业的监管、人力、财务等成本。

然而,趋严的海外ESG监管是挑战的同时也是机遇。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全球机构投资者对其ESG风险管理的全面考量,越来越多的资管机构将ESG元素纳入评估及投资策略。企业更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意味着企业有机会获得更高的ESG评级,而后者也意味着企业或将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和更多资本的注入。

ISSB于今年完成了对《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包括气候相关披露)征求意见稿的审议,并确定该准则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作为中国本土ESG管理的先行示范者,港交所也表明将ESG监管框架,尤其是气候披露标准调整至与TCFD建议框架及ISSB新标准一致的态度与决心,这意味着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将面临更为严格的气候信息披露要求。沪深交易所也紧随其后,正在研究中国版正在研究中国版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指引。

在逐步严格并细节化的ESG监管要求下,中国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加强自身ESG管理,完善ESG信息披露能力建设,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及数量,在逐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绿色理念全程贯穿对外投资,海外投资绿色化助力国家低碳发展

绿色理念也贯穿对外投资合作全过程,中国海外投资绿色化助力实现国家低碳发展。今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十周年。自2013年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走出去”进程,不断探索并实践“一带一路”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2021年9月中国政府郑重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发展,不再新建煤电项目。这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绿色化最重要的里程碑,是对中国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资的重要激励。

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和产能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从产能到应用,都在全球之首,一路走来的历程政策、产业、市场、金融的共同推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所借鉴和合作。WRI三年前开始实施绿色一带一路项目,重点关注中国企业海外电力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绿色化。项目团队在与中国、非洲等的合作伙伴一起,通过可再生能源为解决非洲(撒哈拉以南东部和西部非洲)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南南合作等援助机制提供实际支出。

存在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从非洲国家即投资需求侧看,存在地缘政治风险、监管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及本身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从中国对非能源投资或供给侧看,项目类型大小等投资习惯、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风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资本市场信心不足等是中国海外可再生能源投资面临的主要挑战。

ESG理念与中国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方针相契合,国际社会,特别是带路国家、国际金融机构等都高度重视ESG管理,海外投资企业遵从ESG管理理念已经成为获得国际融资的基本要求。具备ESG合规意识及环境社会治理能力是获得当地利益方信任的重要基础,海外投资中环境与社会风险管控不当的代价极其深远(例如,因征地移民、文化习俗等负面影响引发的事件导致项目进程严重受阻),因此,海外投资践行绿色发展及ESG理念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