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以下简称《报告》),聚焦“双碳”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前几期推送中,我们依据《报告》对大湾区制造业交通建筑三大行业的深度减排路径的进行了分析解读。本期我们将从金融角度切入,为大湾区,尤其是上述三大行业领域探索金融解决方案。点击查看报告全文)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减排路径和金融支持转型机遇》| 图源:WRI 

 

大湾区实现碳中和需约1.84万亿美元投资

国内外主流研究机构投资估算表明,中国实现碳达峰需要数万亿美元,若要实现碳中和,那么投资规模将上升至数十万亿美元规模。《报告》假设2021—2060年期间大湾区在全国GDP中的份额及规模收益不变2预测大湾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投资需求约为1.84万亿美元。其中,实现碳达峰需要约2260亿美元,实现碳中和额外还需1.61万亿美元。具体到行业领域来看,道路交通建筑业制造业所需的投资需求占比为55%左右,超过1万亿美元。

转型金融助力填补资金缺口

完全依赖财政的时代已经远去,公共财政资金已无法一力承担道路交通、建筑、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深度减排所需的资金,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大湾区亟待通过绿色、转型和可持续融资工具,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这就需要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同时发力。大湾区需要在转型金融标准制定、金融机构和企业碳减排目标设定、金融工具产品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当前,由于对相关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缺乏深入理解,同时考虑到“洗转型”的声誉风险,金融机构主动支持企业低碳转型的意愿和能力仍显不足。《报告》估算,大湾区目前仍有逾3000多亿美元的深度减排项目和活动无法获得绿色金融支持,也缺乏相应的融资工具把资金引向一些能源密集型的高碳行业或者项目活动,支持其向低碳和净零排放转型。例如,石化化工业提高生产能效并逐步淘汰煤炭燃料的使用的进度较慢、“公转铁”和“公转水”运输方式调整所需的基础设施没有及时跟上,以及更新改造的老旧建筑无法满足绿色债券所支持的绿色建筑星级要求。

大湾区潜在投资领域、需求和可用金融工具(2020―2060年)

大湾区潜在投资领域、需求和可用金融工具(2020―2060年)| 图源:WRI

 

转型金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从2016年起,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开始不断蓬勃发展,绿色信贷、债券、保险和基金等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服务不断创新发展。相比之下,转型金融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国际上,《G20转型金融框架》在2022年G20峰会期间得到批准,明确了转型金融的五大原则,即转型活动的标准界定、转型融资主体和活动的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公正转型。

再看国内,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开展转型金融的标准编制工作,首批将包括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和农业等四个行业[1]。另一方面,加速脱碳的转型金融产品也开始不断示范落地,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转型债券、碳减排挂钩金融工具、支持转型的保险产品。

大湾区市场规模和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在中国“双循环”战略、国内外“双重市场”以及助力提升全球资本参与中国低碳经济转型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彭博社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内地企业获得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近40%由香港银团提供,香港绿色债券有80%在内地发行。

诚然,中国转型金融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粤港澳三地制度体系不同、金融监管要求存在差异、缺乏政策协调机制以及区域内转型活动和披露的标准互认、参与转型金融活动的主体和产品比较单一、转型金融产品工具的示范落地及规模化发展有待加强等。以上很多挑战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并不限于大湾区。

如何推动金融支持大湾区低碳经济转型?

01

在大湾区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为低碳转型提供政策支持:鉴于目前大湾区内的金融市场相对独立,有必要成立一个跨区域的委员会,进行转型金融的协调工作。该委员会以当地决策部门和监管机构为核心成员,以加快大湾区的低碳经济转型为宗旨,借鉴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充分调动政策激励和金融资源,全力支持转型活动和低碳投资,可在现有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GBA-GFA)的基础之上成立。

02

促进大湾区转型金融分类目录和信息披露指南的互操作性: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避免“洗转型”,在推动大湾区监管层面沟通的同时,先行先试探索制定大湾区互认的转型金融分类目录,并促进转型活动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达成共识,推动大湾区率先采用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等国际披露标准要求,促进能源转型和气候投融资跨境交易,加快大湾区乃至全国转型金融市场发展。

03

鼓励大湾区金融机构和企业设定科学的净零碳排放目标:设定短、中、长期科学减碳目标、转型计划并进行披露是推动转型金融的一个重要措施抓手。WRI与WWF、CDP以及联合国契约组织共同发起的“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为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设定科学减碳目标提供了工具方法。建议发挥区域内一些已加入SBTi的国际金融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大湾区金融机构实践“碳中和”银行,包括自身运营碳中和及贷款投资组合的目标设定和减排路径,从而推动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金融机构科学净零目标设定基础》报告

《金融机构科学净零目标设定基础》报告 | 图源:WRI

 

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目前正在开发《SBTi金融机构净零标准》,致力于为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私募、资管、保险和资产所有者)提供一套指标、建议和指南,帮助其设定与巴黎气候协定相一致的短期和长期目标。《SBTi金融机构净零标准》建立在2022年4月发布的《金融行业科学净零目标基础文件》基础上,旨在为金融机构净零排放建立概念性框架和宏观指标体系。

04

开发与转型活动相关的多种金融工具,扩大融资规模,加快大湾区整体经济转型进度:

  • 1. 债务类:建立大湾区资金计划,在制造业、道路交通、建筑这三个领域内,进一步扩大现有与可持续发展挂钩和具有特定募集资金用途的转型债券规模;
  • 2. 权益类:探索设立税收优惠的私人股权基金,投资于低碳新技术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对高碳产业进行升级,在重点行业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
  • 3. 保险类:创新保险产品,如绿色建筑保险、碳减排损失保险、碳资产相关保险、低碳新设备保险等,为融资期间的能源绩效投保。

WRI联合多个合作伙伴开展了地方低碳包容转型项目,旨在通过促进包容性的社会经济发展、能源转型和产业转型,为相关省份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加速迈向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其中,WRI与北大国发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共同开展“公正转型基金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课题研究,旨在梳理各国公正转型基金的经验与教训,并基于中国实际,探讨中国落地公正转型基金的可行性,探索设计股权类产品推动企业减碳,并将公正转型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纳入考量。

05

利用地方和区域性碳市场,加快大湾区转型。全国碳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覆盖的行业范围,重启CCER的交易,探索将CCER与港交所推出的“Core Climate”平台以及国际自愿碳市场对接,实现与国际气候相关金融产品的资本对接。广东省和深圳市现有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也可发挥更大作用,率先将尚未被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如陶瓷、纺织、数据超算、建筑、交通运输等)纳入地方碳市场的范围,从而加快大湾区的整体转型节奏。可探索建立与香港碳市场对接的大湾区区域性碳市场,探索开展碳金融衍生品试点。

WRI将继续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围绕电力、工业、交通、建筑、金融等领域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低碳转型。

 

注1:《报告》总结了部分国内外主流研究机构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需投资的估算,这些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等。

注2:规模效益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央行副行长:已开展4个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研究,条件成熟时将发布. 202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111194